我也想听

正版凹人/单人SOLO

关于怎么堆砌辞藻

染血圣剑:

*总有人问我怎么描写,所以写了一点小论文。不敢说自己文笔如何,更不敢当教程之名。区区拙见,博君一笑。


*目的第一,虚实第二,节奏第三,细节第四。多读多写,别混语c。




有人觉得很多形容词,看起来很华丽,文笔就是好的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但是相反,有人特别推崇海明威式的朴实无华,其实那也并不是轻易模仿得到的。一味地想要炫技,去把每个地方都描述得天花乱坠,反而容易暴露自己的水平,推敲起来全是错漏;一味地追求朴实,就非常容易变成流水账,每个地方都是非常白地在描述画面。


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堆砌辞藻呢。


众所周知地,文笔是为目的而服务的。


用中学课文里王熙凤初次登场那一段来举例子,曹雪芹开始想要表现王熙凤衣着华丽的时候,毫不吝惜地将词语往她身上堆,金丝八宝攒珠髻,朝阳五凤挂珠钗,赤金盘螭璎珞圈,双衡比目玫瑰佩。当视觉冲击差不多够了的时候,他想要表达王熙凤性情开朗,处事圆滑,接下来一段的内容全部是对白,再也没将笔墨用在写她的衣服多么华贵,珠钗上是不是有几个不听话的珠子垂了下来。


那我们在进行细致描写的时候就要想,这一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。


首先,我们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?是将前所未有的场景、人物和情节再现出来。


在写的时候多思考这一段是为什么要写,在构思你心中的场景的时候,思考哪些地方是必须描述的。一个可以用的方法是,用口头语言给友人讲这个场景。


假如你认为这里必须要写,非写不可,那就是可以写的。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步,确定在哪里放辞藻。

其次,我们都应该学会克制。言简意赅,描写重点。


我相信,基本的词汇量每个人都是有的。在想上一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都能找到必须要描写的地方。应该去描写排山倒海的情绪,详尽的人物外貌,精准的景物。但实际上操作起来,很容易满眼都是形容词,读起来走神。


“这些罪人临死前的挣扎和惊惧对己而言一向美妙如玉液琼浆,总让空荡的胸膛浮现出一阵饮鸩止渴般的畅快,但这次不同。”


这样的长句读起来观感怎么样呢?还行?不用多,假如一万字全部是这样的长句,恐怕就很难读了吧。这样的长句就像是肥肉,五花肉白三红七,吃起来还可以,假如盘子里全是肥肉,即使再爱吃也很难下咽了。


所以,描写一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,应该将较多的形容词堆砌在描述的重点上。如果不是重点,则选择短句点明即可。大部分形容应该都是短句,而不应该是那种包含多个意群的长句,否则将会非常冗余。上面的例子,作者表达的重点显然在最后的分句“但这次不同”上,前面用了过多的词汇和复合句形容这种快意,就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,让这句“但这次不同”的力度减弱。


因此,在想到描写一个事物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有千言万语,但一定要克制住不把想到的全部东西都写下来。不要发展到连一个“笑出了声”都要摊开,变成“倏然有发笑的冲动浮现,便把它变成了现实”。


描写的关键在于有余不尽,假如表现出的是10,那么你的心中应该还有20。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了你有多少底子。


不要用力过猛,应该学会适当地留白。给读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,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把苹果掰开揉碎了喂。

第三,我们应当注意节奏。描写和剧情推进错落有致,不要头重脚轻。


这个问题在描述人物外貌和心境的时候出现得格外明显,很多人喜欢从发色瞳色到衣着配饰,非常详尽地描述自己辛辛苦苦创造出的人物。


但实际上,对于人物特质的描写,更应该分散在行文的各处细节而不是使用一整个大段落。例如写新登场的人物,


“安妮走进咖啡馆,收起了她的长柄伞。她身材高挑,相貌出众,眉宇间却总有一股阴郁。”
假如我不断地使用各种细节来强化阴郁的这个特点,那么读者就很容易得出安妮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。


对于应该在何处详细描述人物外貌,我认为,应该是这个人物对情节有重要推动的时候。例如郭靖第一次见到女装黄蓉,金庸用了非常华美的辞藻来写她“明艳照人,不可逼视”,给郭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,这一幕也留在了读者的心中。人物的衣着和配饰细节,假如不能够成为他/她的主要特征,则没有必要细说。这些是本来应该交给插画师的任务。


对于节奏的把握,应当是体现在一个章节之中,保证合理的篇幅比例,保持剧情的连贯,不要让描写拖住了剧情。对人物心理的描述格外地好写,是个人就能扯出一大段;而大段的心理描述也是非常容易制造脱节感的,尤其是当我们描述的只是一些恐惧、愤怒、喜悦这样的简单情感的时候。这时我认为,如果心理活动不是那么地复杂,即只是单纯情感体现而不是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时候,可以转化为动作和对白。假如在激烈的打斗之中,突然像动画一样插入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,除了脱节感之外,也容易引起如前文所说一样的,分散读者注意力。


如果一篇文对全部的内容都是事无巨细的描写,注意力就是分散的。反过来也是一样的,假如在剧情冲突处,突然被一笔带过,相信读者的观感也是非常猝不及防的。注重叙事节奏非常重要,连篇累牍的细致描写令人疲惫,大量的无修饰语对白也令人难以读懂。如果对理解产生了影响,再好的辞藻也无济于事。读了却不理解,和没读没什么区别。

第四,我们应该多加推敲。


这非常简单,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字字都是精炼的。我们虽然不必像古体诗歌那样严格地符合格律框架,但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描写也是有必要的。


每写一个词,都要明白这个词在说什么,我写在这里是想要表达什么。很多时候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用这个词是想表达一些什么,一部分所谓的“古风描写”是这种问题的重灾区。试摘一段:


“一头乌黑的发丝翩垂芊细腰间,头绾风流别致飞云髻,轻拢慢拈的云鬓里插着紫水晶缺月木兰簪,项上挂着圈玲珑剔透璎珞串,身着淡紫色对襟连衣裙,绣着连珠团花锦纹,内罩玉色烟萝银丝轻纱衫,衬着月白微粉色睡莲短腰襦,腰间用一条集萃山淡蓝软纱轻轻挽住。”


这是我随便从百度上粘贴的,作者不详。我们仔细来看一下这些形容。“芊细”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要用“轻拢慢拈”来形容头发?璎珞是什么样的饰物,怎么会“玲珑剔透”呢?一位古代闺秀身穿的为什么不是衫襦裙裳,而是违和感颇大的“连衣裙”?“烟萝”是什么?和红楼梦中糊窗户的软烟罗有什么关系?难道是窗纱和藤萝的杂交品种吗?月白是什么颜色?月白又微粉又是什么观感?


上文只是较为极端的例子。我认为,写完之后推敲一遍每个词是否恰当,是否有必要写,是非常重要的。反复思考,有助于我们使用最合适的表达,很多人都不具备那样一挥而就的灵气,好的表达还需要慢慢磨。


每写一句话,都要思考这句话是否通顺,读出来是否会绕口。语句本身的节奏感用读出来的办法非常容易鉴别,不要写出来每个词都是美的,堆在一起就又臭又长。除此之外,也应该善用标点符号来分割分句之间的节奏,不要像一些语c文一样一团东西全部堆在一起。


忘了凑字数的事情,不要管死线是不是快到了。这些都不是粗制滥造的理由,我们首先要对文字本身抱有尊重。作为作者,我们应该比任何人都仔细地读自己的文字。

最后,要有野心。期待自己能够变得更好,多读,多写,不要混语c。提高基础和审美眼界才是一切的源头。不要轻信网上的教程,合适,把故事讲清楚就是最好的。

评论

热度(340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